核心閱讀
近年來,為解決南方丘陵山地小農機裝備短缺難題,江西撫州東鄉區推進農機裝備研發基地建設,針對特色作物種植相關需求進行研發,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隨著一系列農機裝備的應用,當地農作物耕、種、管個人空間、收等環節的難題逐步得到解決,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底氣更足。
微風輕拂,在江西省撫州市東鄉區的田野里,一臺藍色履帶式拖拉機正緩緩向前行進。其后是泥土翻飛,開溝、下肥、覆土自動完成。
“這臺開溝施肥覆土一體機幫了大忙。”田壟上,撫州市為農益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樂智勝說,前期耕作基礎打得好,后期作物才能長得好,這離不開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江西研發基地(以下簡稱“國創江西基地”)的支持。
2021年7月,由東鄉區和河南洛陽智能農業裝備研究院有限公司聯合建設的國創江西基地正式投入運營。在國創江西基地的協助下,針對南方特色作物耕、種、管、收等不同生長階段的農機被逐一研發出來,助力特色種植產業高質量發展。
切入重點,解決耕種方面普遍問題
機械化水平不高、好用的農機不多,是南方丘陵山地特色作物種植面臨的普遍問題。相較北方,南方丘陵山區地形復雜,耕地碎片化、階梯式和不規則情況嚴重,耕作的自然地理條件差。“在北方,小麥、玉米、大豆等主要作物的全程機械化率已達90%,但在南方主要作物水稻全程機械化還存在許多短板,特別是一些特色經濟作物還存在‘無機可用,無機好用’的難題。”國創江西基地副總經理范衛華介紹。
僅就“耕”這一環節而言,一般涉及清表、松土、翻地、碎土、平整、起壟等多個環節。“以前用挖機起壟,一天只能壟兩畝地。現在用葛根種植起壟機,一天就可以壟20畝,成本只有以前的一半。”談起小農機下鄉帶來的變化,東鄉區甘坑林場松林村的葛根種植戶王飛深有體會。
東鄉區屬于典型的丘陵地區,不僅地勢起伏,土層也錯綜復雜。王飛介紹,過去起壟,要么靠挖機,要么九宮格用小型起壟機。前者效率低、成本高,后者效果不好,達不到50厘米寬度的起壟要求。
2022年3月,王飛聯系到國創江西基地,希望對方可以幫忙研發一款適合丘陵地形的葛根種植起壟機。基地技術員到現場查看后,根據王飛提出的需求,邊研發、邊試驗、邊改進,一步步研發葛根種植起壟機。
研發過程并不容易。第一臺試驗機的行距與株距可以達到要求,但是起壟寬度九宮格遠遠不夠。設計第二臺時,技術員對旋耕刀進行改良,但王飛試用后反映,機器在對潮濕泥土進行起壟時,起壟深度仍舊不夠。直到第三臺,起壟機的行距、株距、起壟深度才達到要求。
葛根種植起壟機現已實現量產并成功申請專利,補齊了丘陵山區農業機械生產過程中的一塊短板,在小田塊發揮了大作用。
作為創新平臺,國創江西基地依托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共享平臺科研力量,立足地方優勢特色產業打造“政產學研用”融合創新生態。基地以個性化需求為錨點,采取“產品研發+孵化”的方式,由基地開展調研,和總部研發人員確定具體研發方案。產品孵化成功后,采取技術轉讓、技術入股等方式,與農業企業、制造企業開展聯合生產,從而形成“人時租場地才聚集—資金投入—科研開發—成果孵化—產業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環。
當前,在耕種環節,國創江西基地已研發出適合南方丘陵山地果園建設的多功能履帶果園拖拉機、開溝施肥覆土一體機等,便于土地深松、深翻、起壟作業。
突破難點,滿足管收等個性化需求
在東鄉區東騰藍莓產業園內,產業園副總經理黃仁華穿梭在藍莓樹間,時不時低頭查看。“近來雨水多,要注意排水,給土壤疏松透氣。”黃仁華不時叮囑農戶。
近兩年,東鄉區大力推廣藍莓種植。黃仁華所在的產業園,藍莓種植已達5000余畝,但問題也逐漸顯現。
去年5月下旬,撫州下了幾次暴雨,這讓黃仁華愁壞了——甘甜可口的藍莓長在樹上,卻來不及收。
藍莓采摘周期只有20多天,若不抓緊采摘,新鮮的藍莓就要爛在地里。黃仁華回憶,那幾天,全區的藍莓種植戶急得團團轉,全區號召黨員干部幫忙搶收,才保住了藍莓豐收。
藍莓樹低矮,農戶采摘時,掛著筐,半彎腰,一點點往前挪,不僅采得慢,人力成本也高。如果能有一款高效便捷的藍莓采摘機,采摘效率將大大提高。
藍莓也想實現機收?在國內農機市場,這方面還是空白。“不是沒有考慮過從國外進口設備,但一臺機器得180多萬元,不僅價格昂貴,還不適用于國內藍莓種植農藝要求,無法作業。”范衛華說。
為此,國創江西基地和中國農業大學團隊合作,經過一年多時間,成功研發出一臺牽引式藍莓采收機樣機,并投入田間試驗。這款機器成本約10萬元,采用龍門架跨式結構,高2米、寬2.6米,運作時可實現分離、收集、除雜一體化作業。
獲取重要參數后,技術人員正加快研發第二代遙控電動自走式樣機。“未來,我們將向小型化、智能化方向研發,盡量滿足當前果園的作業條件。”范衛華說。
為滿足管收等個性化需求,國創江西基地已累計投入1120多萬元用于農機裝備研發和數字化系統及信息化平臺建設,并推動當地果園數字信息化管理平臺、水稻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等建設。
拓展服務,降低小農機使用成本
“歡迎進店選購,這款微耕機適用于大棚蔬菜旱地打地使用,每臺可享受補貼800元。”一大早,在東鄉區農機一條街,恒泰農機有限公司負責人徐丹正忙著接待客戶。九宮格徐丹介紹,自家主要銷售小型特色農機,近3年累計銷售2000多臺。據統計,截至目前,東鄉區農機和配件銷售商家有100多家,年銷量達3000多萬元。
在徐丹看來,隨著高標準農田建設深入推進,水稻等糧食作物種植逐步實現農機“小換大”。不過,在果蔬茶等經濟作物種植領域,農戶對農機的需求不一,部分小農機缺口仍較大。
該如何推廣不在中央購置補貼范圍內的小農機?東鄉區農業農村產業發展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2023年,撫州市獲得江西省下發的500余萬元補貼,專門用于上年度不在中央購置補貼范圍內的中小特色農機,東鄉區共申領到62萬元。
當前,新研發的農機產品必須經過專業鑒定機構評估,取得產品推廣鑒定證書后才可明確能否進入國家農機購置補貼目錄。“找專家評估、提交申報材料,各項手續辦下來,每類農機預計要投入3萬元。”范衛華介紹。
針對種植成本高、機械化耕作難等問題,國創江西基地與當地企業聯合成立農事服務中心,為農戶提供農機服務和農技指導。服務中心項目占地40畝,已建成包括育秧中心、烘干中心、農機維修中心等廠房設施,擁有旋耕機、育秧機、飛防無人機等農機60余臺,具備為周邊農戶提供水稻全程機械化作業服務的能力。“在政府大力推動見證高標準農田建設及完善育秧插秧補貼的基礎上,未來可繼續擴大托管服務面積。”樂智勝說。
“特色小農機研發難度大、成本高,部分農戶使用需求迫切,但購買力或有不足。未來,新產品研發成功后可以在服務中心‘建檔立卡’,以租用的方式為農戶提供高效、價廉的服務,助力特色農業生產。”范衛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