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風呼呼地吹著,小艇在海面激起白色的浪花,底本饅頭狀的小島逐漸清楚高峻起來,懸崖陡壁顯出了海島崢嶸。

船靠碼頭,踩著搖搖晃晃的船舷登陸,沿著布滿牡蠣殼的臺階拾級而上,依山矗立的營房、迎風獵獵的五星紅旗、高高的白色燈塔映進眼簾,記者終于登上了這座慕名已久的小島——開山島。

開山島,距離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燕尾港12海里,面積只要兩個足球場年夜。因地處黃海前哨,把守蘇北沿海,戰略地位非常主要。

“石多土壤少,臺風時常擾;飛鳥不做窩,漁平易近不上島。”王繼才、王仕花夫婦曾在這座小島堅守32年,踐行了“家就是島,島就是國”的承諾。王繼才在2018年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但“守島精力”一向留了下來。

“今朝守島是分四個班輪流值守,一班三人,每次十五天。”平易近兵班長孫存東介紹,“升國旗、巡島、護航標、檢查設備、寫日志……這是島上的日常。我們要傳承好王繼才、王仕花夫婦的守島精力,以島為家,守島衛國,把平常的工作做到最好。”

王凱洋是國網連云港供電公司的一名90后員工包養網比擬。在得知單位組織員工守島后,他第一時間報名,2包養網024年9月成為一名開山島守島平易近兵。

守島的新鮮勁兒一過往,平常且單調的生涯,就成為每一個守島人必經的磨煉。

“守島對你最年夜的改變是什么?”在山頂的國旗廣場,記者不由得問了這個問題。

“事不經過不知難!”看著遠方的年夜海,王凱洋感歎,“現在就像是在復刻王繼才夫婦當年的生涯,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體會到他包養們守島的艱辛與偉年夜。”

第一次上島之后,他得知老婆懷孕了。他一面是欣喜,即將成為父親;一面是愧疚,不便利照顧家人。

“后悔嗎?”

“不后悔!”王凱洋堅定地說,“與當年的王繼才夫婦比,這都算不上什么困難。實在惦念家人,現在還可以打視頻電話呢。”

“現在的開山島年夜變樣,守島生涯幸福多了。”國家電網江蘇電力開山島共產黨員服務隊隊長顧祝森回憶起1998年第一次上島時的情形,“當時島上只要國旗、火油燈和收音機……”

2019年6月,開山島風光儲互補智能微電網系統及海水淡化系統順利建成投運,結束了島上“靠天用電”“靠雨吃水”的歷史。

“你看,這條上揚的曲線很明顯。太陽一出來,光伏板就開始發電了。”登陸開山島微電網系統,王凱洋指著電腦顯示屏告訴記者,今朝島上發電以光伏為主,風電為輔,這些清潔動力都被存儲在兩組電池中,即使是在臺風、暴雨等極端情況下,儲能設備和備用發電機也可保證全島3天的正常用電。

從電力斗極空中基站到開山島海防視包養頻監控站,再到“全電廚房”建成投運,開山島的設施越來越齊全、服務越來越便捷。

島上環境變了,守島人初心不變。一批又一批新時代的守島人,仍然逐日風雨無阻走在巡島巷子上,用鐵腳板測量著島上的每一寸地盤,只為讓五星紅旗始終高高飄揚。

記者發現,1989年王繼才夫婦種下的小苦楝樹苗,深深扎根于山巖之中,現在已經枝繁葉茂,亭亭如蓋。

By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