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仲夏,日暖風暢。在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洙邊鎮東袁家山村萬畝茶園里,采茶工人正忙著采摘茶葉。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樹自古以來就被視為南方的樹種,莒南縣也并非茶樹的原始產地。但隨著七十年前的“南茶北引”拉開序幕,一批新中國的科研工作者突破地域限制,使得茶樹小樹屋這一“南方嘉木”在莒南縣落地生根。
“南茶北引”成功后,莒南縣茶產業發展也并非一帆風順,以前技術管理缺位,經濟效益下降,部分茶園被毀,莒南縣茶產業也曾陷入低谷。同時,莒南縣的茶產業長期以來是以賣鮮葉為主,發展一直處于產業鏈的低端,沒有統一標準,無法形成產業優勢。
近年來,莒南縣強化政策支持、規劃引領,以茶產業為抓手,推進鄉村振興。制定了統一技術標準,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龍頭帶動等形式發展傳統茶產業,以工業化方式延長茶產業鏈條,推動一二三產融合,讓傳統茶產業煥發新生機。
“南茶北引” 從無到有
為了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喝上自己的茶,1956年山東省開始試種茶葉,同時以茶產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臨沂市組成種茶技術小組,到各地學習取經,把安徽北部的黃山群體種和浙江鳩坑種等作為引種的首選品種;在種植方面,選擇背風向陽、靠近水源的火成巖酸性土山坡,并整成水平梯田。
一切準備就緒后,新的“攔路虎”出現了:凍害。1958年,山東從安徽購進5000斤茶籽,由于缺乏種植管理經驗,大部分幼苗因凍害而枯萎。
據莒南縣老茶農、臨沂市高級茶葉農藝師夏建立回憶,當時在臨沂有“一年一小凍,四年一大凍,十年兩次特大凍害”的說法。為小樹屋了抵抗凍害,茶農們開始嘗試各種措施。幾經探索,終于找到了解決辦法:在背風向陽的土地上培植矮蓬,并在茶樹北面豎起松枝和草簾子做的擋風障,在茶園周圍種上松柏等常青樹木,用來防風。
茶葉試種成功了。1965年,臨沂地區最先試種成功的莒南縣洙邊鎮東袁家山村,成了“南茶北引”第一村。
生于北方的茶樹,越冬時間相較于南方地區延長1~2個月,加之晝夜溫差大,茶樹生長緩慢,更有利于茶葉內含物質積累。于是,莒南茶獨具“葉片厚、滋味濃、耐沖泡、板栗香”的特色,“涇渭分明”的莒南茶為大眾飲茶提供了多一種選擇。
1967年,時租空間臨沂種茶技術小組指導7縣試種了390畝茶園,成活了308畝,存活率近80%;到1994年,臨沂茶園發展到3萬畝,總產100萬斤。1994年,莒南縣被山東省評為“全省重點產茶縣”。
再次引入 帶農致富強產業
茶產業落地生根發展起來后,必然要走規模化道路。2000年以來,為了推動茶產業發展,帶動農民群眾脫貧致富,莒南縣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大力發展優質茶園,成為山東省優質茶葉生產基地。
有了規模,接下來就是要增效益、富茶農。近年來,莒南縣以鄉村振興為抓手,政府部門實地調研后,做出了引入優質茶葉加工企業負責經營的決策,開始了第二次的“南茶北引”,打造集茶葉種植、加工、包裝、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幫助村集體增收。
臨沂豌青茶業有限公司便是引入的茶企之一。2014年,臨沂人陳翠霞響應招商號召,回到家鄉,在莒南縣洙邊鎮創辦了該公司。
洙邊鎮的道路兩旁,遠處山上,都是郁郁蔥蔥的茶園。在洙邊鎮的企業茶文化展示區,記者見到了陳翠霞。
“我們目前在莒南縣洙邊鎮、沂南縣雙堠鎮等地發展了2000余畝茶園,正在走產業融合發展的道路。”陳翠霞說,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也發揮聯農帶農的作用,與周邊村莊2000多戶茶農簽訂收購協議,訂單價比市場平均價每斤高出1元左右。這些訂單讓農戶畝均增收1000元,實現了茶園增效、農民增收。
走進位于莒南縣洙邊鎮的茶產業融合發展服務中心,標準化、智能化、全流程茶葉生產線、倉儲陳化庫、技能實訓中心、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智能化共享生產車間一應俱全。除了引進設備和龍頭企業,莒南縣還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形式,鼓勵茶農“抱團”發展,聯農帶農,形成“雁陣”的規模化產業發展模式。
2019年東袁家山村成立以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吸收村民以茶園入股,統一管理。合作社為茶農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的服務。另外,利用廣播、視頻、實地教學等多種形式,將新的種植管理技術及時傳授給茶農,幫助其提升栽培技術。
“村里申請了‘袁茶1956’的區域公用品牌商標,種植管理全程按標準進行。我們以每斤高于市場價1~2元的價格收購鮮葉,制成綠茶、紅茶和白茶產品,高的每斤能賣到上千元,提高了附加值。”東袁家山村黨支部書記袁春濤介紹,2九宮格022年,該村聯合周邊區域,發展500余畝茶園,建設標準化茶葉生產車間,打造茶葉種植、采摘、加工、包裝、銷售的全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助力茶農增產增收。
產品多元差異化 農旅融合延鏈條
考慮到市場上一些綠茶的品牌有了先發優勢,莒南縣決定走差異化路子,以發展白茶、紅茶類產品為主,輔之以少量綠茶品類。
“白茶是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莒南茶產業融合發展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與綠茶賞味期短不同,白茶屬于半發酵茶,從萎凋到走水,經過漫長時間的轉化,最終呈現出千變萬化的幽香甘甜,“越陳越有味,越藏越有價值。”
白茶品類越陳價值越高的特點,不僅有利于差異化產品,打開北方白茶市場,也為當地拓寬銷路爭取了時間。
除了做精加工業,莒南縣還在綜合考慮交通區位優勢、農業產業優勢、生態環境優勢、紅色文化優勢的基個人空間礎上,建設起了茶溪川田園綜合體示范區,開展農旅融合。該示范區圍繞北方茶產業,實施“茶葉+”的策略,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建設茶樹育苗基地、青少年拓展中心自然課堂、田園中心社區等多個項目,著力打造北方美麗茶鄉,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2019年以來,莒南縣利用鄉村振興扶持資金,首批扶持8個村、新建2800個茶園。每個茶園至少100畝,由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經營管理。村民的積極性普遍較高,經土地整理后實際新建茶園面積超過2300畝。同時,該縣邀請農業專家指導茶園套種農作物2000余畝。當前茶苗及套種農作物長勢良好,預計采茶期之前畝收益300元以上,采茶期畝收益可達1萬元以上。目前,茶溪川田園綜合體示范區茶葉種植面積達3萬余畝,涵蓋了紅茶、綠茶、白時租場地茶、黃茶四小樹屋大茶系,擁有茶企20余家,帶動6000余名農民就業。
莒南現有規模以上茶葉加工企業52家,10個產品獲綠色食品認證,3個產品獲有機產品認證。如今的莒南縣正秉承著“科技興茶”的理念,弘揚茶文化,開拓新思路,推動傳統茶產業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