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网记者 丰西西 通讯员 李晓珊

35岁的潮阳人黄先生脊柱里长了一颗肿瘤,来医院就诊时走路困难,连腰都直不起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专家为他实施了3D打印仿生人工椎体置换手术,用一枚“广东智造”的个性化重建的3D打印仿生椎体“换掉”了他那一节已经受损的脊椎,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这是首例“广东智造”3D打印仿生人工椎体在医院里成功使用的病例。

家庭“顶梁柱”患上罕见骨肿瘤

黄先生是一位渔民,也是家里的顶梁柱。不过,5个多月前他却无法劳作,双腿出现不明原因疼痛、麻木继而无力等症状,且逐渐加重,到医院时只能缓慢挪动脚步,精神状态很差。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专家为其进行了详细检查后发现,原来黄先生得的是骨巨细胞瘤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这是一个从骨头里长出来的肿瘤,随這就是為什麼他直到十九歲才結婚生子,因為他必須小心。着时间的推移,椎管越来越窄,脊髓也被压迫到了胸12椎体及其附件骨质被损坏,所以黄先生才会感觉剧烈疼痛。

专家介绍,骨巨细胞瘤是一种侵袭性肿瘤,又称破骨细胞瘤。其在我国的发病率仅次于骨软骨瘤和骨肉瘤,居骨肿瘤的第三位;绝大多数骨巨细胞瘤患者在20-40岁之间,15岁以下罕见,10岁以下极罕见;最常发生在长骨的骨端,常见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与橈骨下端,呈溶骨性,脊柱上比较少见。

动脉瘤样骨囊肿又称良性骨动脉瘤,具有侵袭性的骨病损;60%-75%发生于股骨上端、椎体和附件,主要表现为局部肿痛,靠近关节时出现运动障碍,侵犯胸腰椎可以出现疼痛和下肢萎缩,大小便失禁甚至截瘫;多发生于10-20岁年龄段的人群。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副主任医师郑明辉介绍,骨巨细胞瘤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很少见。经过详细评估,黄先生需要接受手术治疗。不过,脊椎部位手术难度高、风险大,如何能够保证这个家庭“顶梁柱”能平安回家,医生们面临着很大的考验。

医生历经千种方案为他“特制”人工椎体

“肯定是要换椎体,但怎么换呢?”郑明辉说,用一个现有脊柱内固定产品的标准无法匹配病人的生理参数,且易出现内植入物下沉,继而出现钉板系统断裂可能。他把目光转向了3D打印。

可是,已有的3D打印的产品并不一定符合黄先生的病情需要,被称为“发明哥”的郑明辉决定为黄先生特制一个人工椎体。

要怎么做呢?研究团队根据病人脊柱的CT扫描数据,为患者的脊柱建立了精准的3D图像。根据这个图像,兒將來會做什麼?设计出属于病人的个性化植入物,并进行3D打印。为了使个性化定制的人工椎体与病人椎体之间更好的融合,研究团队设计二十余种承受荷载的框架结构,数十种骨小梁拓扑结构,圆柱形、肾形、笑脸型、香蕉型等十余种外形及大小,组合达到上千种。

在这上千种组合方案中,研究团队们又结合黄先生的病情进行讨论,最终确定了三套方案备选:一体化结构、上下匹配结构及左右铆合结构;经过测试筛选,治疗团队选有妖”這句話時,她都會感到不安。择藍媽媽愣了愣,隨即衝女兒搖了搖頭,道:“花兒,你還小,見識有限,氣質修養這些東西,一般人是看不出來的。” 。”了一体化结构、12面体骨小梁拓扑结构、原始椎体、75%孔隙率的人工椎体。“这套方案能够让人工椎体和黄先生的脊柱界面完全贴合,同时能够提高其接触面积、降低内植入物与骨界面应力,减少甚至避免终板骨折、人工椎体下沉。”郑明辉说。

目前患者已恢复正常生活

手术进行了7个小时,“因为所有的设计都尽量按照原始椎体的构造设计,在手术过程中能够更加符合患者的身体结构,减少甚至避免了术中及术后对脊髓和神经的刺激和损伤。”郑明辉说,手术对外科医生的“手艺”要求也特别高,稍有不慎患者可能就瘫痪了。最终,手术非常成功,黄先生术后3天就能自由下地活动,术后3个月复查已恢复正常生活能力。

By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