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時節,地處柴達木盆地的青海省海西州烏蘭縣依然難覓春意,在東風的召喚下,深藏了一個冬日的黃土地上開始活躍起農人的身影,他們將一粒粒飽含希望的藜麥種子播撒下去,盼望著來年有個好收成。“多虧了黃老板引進的‘洋莊稼’,如今成了我們的‘致富寶’。”烏蘭縣柯柯鎮東沙溝村黨支部書記趙杰說。

“洋莊稼”就是藜麥,黃老板是青海三江沃土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江沃土”)董事長黃朝斌。

2013年,黃朝斌將200克藜麥種子播撒在青藏高原的土地里,歷經數十載發展,一簇簇色彩鮮艷的藜麥既成了餐桌上的美味,更為當地農民開辟出了一條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播撒金種子

藜麥原產于南美洲,上世紀80年代,美國宇航局在探索合適的太空食品時,發現了藜麥的全營養價值,從此,藜麥被國際營養學家稱為“營養黃金”“超級谷物”,成為時尚高端的營養食品。其果實色彩艷麗,有黑、紅、白、紫等多種顏色。

初次吃到藜麥的黃朝斌心中一動,柴達木盆地的氣候、地理、土壤條件,幾乎復制了藜麥原產地南美洲安第斯高地的生長、種植環境,既然有地緣優勢,還有一定經濟效益,那么能不能在烏蘭縣引種呢?

2013年,黃朝斌先試種了3畝,1年很快過去,首次試種喜獲成功后,讓他信心倍增。2014年,他用前一年收獲的種子,種植了1200畝,當年長勢大好,收獲的藜麥籽粒飽滿、光澤度佳,極少發芽、發會議室出租霉粒,籽粒性狀優于雨水較多地區的籽粒,畝產量和質量均高于原產地和國內其他地區。

自此,藜麥產業就在當九宮格地“生根”,黃朝斌也成了青海省種植藜麥“第一人”。

2014年3月成立三江沃土公司,作為青海省藜麥產業發起者,也是中國最早取得藜麥品種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中國首個獲得藜麥育種生產及出口資質單位,中國藜麥種植、加工標準制定單位,高新技術型企業,青海省農牧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青海藜麥產家教場地業協會會長單位。

做大綠產業

當下一個春天如約而至時,黃朝斌有了新的憂慮,如果大面積種植,種子從哪來?此時他已經意識到,育種的重要性。于是,他一邊繼續試驗種植,一邊進行育種。

2015年以來,在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農林科學院、青海省種子管理站等單位的大力支持下,2016年,“青藜1號”通過了青海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外來物種安全性評價及藜麥品種審定,成為青海省第一個藜麥品種。此后,公司累計引進種質資源2000多份,選定出500多份具有培育價值的種質資源,現已建成藜麥育種基地2000畝,已審定登記的品種12種。

更可喜的是,1月,三江沃土將600多公斤“青藜一號”“三江藜1號”等4個品種,出口到丹麥和西班牙。這是青海自主培育的時租空間藜麥種子實現首次出口,也是全國范圍內首次出口藜麥種子,這也讓其成為目前全國唯一取得藜麥種子進出口全套資質的公司。

黃朝斌告訴記者,水和土是種植糧食的小班教學兩大基礎,而青海又地處三江之源,因此他給企業取名“三江沃土”。而坐擁祖國聚寶盆的柴達木盆地,擁有優質潔凈的水質、土壤、空氣,更適合打造綠色有機農業。“芯片”問題得到解決后,三江沃土開啟了綠色有機產品的新航道。

2016年開始,企業著手做有機認證,當年12月,公司藜麥米產品獲得中國有機認證;2018年連續兩年持續發力,先后取得我國、歐盟、美國有機認證等,并成功打開國內一、二線城市及美國、中東、歐洲部分地區的銷售市場;與國內部分大中型食品企業形成了長期供求關系;去年,青海省政府組織優秀企業前往香港推介綠色有機農畜產品,三江沃土與訪談香港美心集團簽約1000噸藜麥,香港市場也逐漸打開。

如今,企業擁有一座年加工能力9000噸的藜麥加工廠,成為我國生產綠色有機藜麥的龍頭企業,在綠色有機認證的加持下,三江沃土迅速在全國打響了柴達木藜麥的金字招牌。

開辟致富路

2023年,青海省將藜麥作為青海省十大優勢特色產業之一,海西州的五大特色產業之一。海西州已經連續3年出臺政策,為種植藜麥的農民每畝地補貼400元,在政策引導下,越來越多的農民愿意種藜麥。

眼下,又到一年春耕時,今年,烏蘭縣農牧和科技局在做春耕前種植意愿調研時發現,今年全縣有意愿種植藜麥的群眾比往年多出3倍。

“去年市場價格比較好,平均畝產460多斤,1斤9元,1畝地畝產值能達到3000多元,和普通農作物相比,收入能高出幾倍。去年全縣種植藜麥面積6000多畝,今年預計有意向的農戶有兩萬畝左右。”黃朝斌向記者算了一筆增收賬。

由于藜麥的經濟價值顯著,自2017以來,企業以產業扶貧方式帶動全州4個市縣36個村3600多農戶種植藜麥,平均畝產達到230公斤,畝產值達到3000多元,戶均收入達3萬元以上,累計種植藜麥30多萬畝,間接帶動農牧民上萬人,部分合作的種植大戶年收入超百萬元。通過“企業+基地+農戶”等發展模式,讓成千上萬的種植戶走上了一條藜麥增收路。

近年來,企業不斷加強優良品種選育、加快藜麥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植、標準化舞蹈教室生產、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引進國際先進的加工生產線,對藜麥原糧進行精細化加工,先后開發出藜麥米、藜麥生(熟)粉、藜麥面條、藜麥餅干、藜麥白酒、藜麥麥片等十多種產品。尤其是經過多道工序處理的藜麥米深受市場歡迎,極大地提高了藜麥的附加值。

自2013年藜麥引入柴達木盆地試種以來,已成為海西州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群眾增收、改善生態環境的重點特色優勢產業,現有加工企業十余家,加工生產能力3萬噸,開發藜時租會議麥掛面、藜麥酒等系列產品十余種。到2024年年底,全州藜麥種植面積5萬畝,藜麥總產量1萬噸,標準化種植基地3萬畝,藜麥加工轉化率65%以上,全產業鏈產值10億元以上,成為特色鮮明、國內外知名的有機藜麥輸出地。

從2013年創業到現在,有喜有樂,有高峰,也有低谷,經歷了形勢的跌宕、市場的起伏。當黃朝斌站在田埂上時感慨萬千:“做農業要有情懷,要堅持,把這個產業做大、做好,持續給農民帶來收益,一輩子做好這件事就是我最大的愿望。”

By admin